九大未来产业和八大新兴产业巡礼
政策脉络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从发展路径看,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8+9”新产业是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将新产业划分为8大新兴产业和9大未来产业。8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而9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
细分领域分布
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市值达到36万亿元。截至2024年11月15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数量超过2070家,占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比例为39%;总市值达到36万亿元,占整个A股总市值的比例为38%。从具体行业分布来看,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六大行业是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大部分属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从板块分布来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其中,创业板占比为30%,科创板占比为25%,北证占比7%,三者合计占比高达62%。
整体投融资情况
从整体的投资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资金聚焦的热门对象。近年来中国共设立了43支国家级政府引导基金,其中有不少千亿级的引导基金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此外,伴随着资金的投入,中国打造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了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执中ZERONE的数据显示,2014-2023年,新材料、机器人、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科技、绿色环保等8个赛道中共有2.8万起私募股权投资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事件,有超过3万亿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上述8个赛道。其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两个赛道的投入整体占比最高,半导体和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吸纳资金的总量紧随其后。从投资轮次来看,2014-2023年过去十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有89.1%发生在C轮之前;其中,种子轮为23%,A轮为28%,B轮为24.1%。
人才特征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需求快速释放。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4新质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兴产业领域招聘需求在总量中的占比为21.8%,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中,新兴产业的需求占比为22.4%,与全国总体岗位的平均需求相比高0.6%。具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招聘需求占比最大,达到66.4%;其次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能源产业,占比分别为13.4%、8.0%、7.5%;而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的招聘需求占比相对较少。
从地域特征看,东部地区内新兴产业的招聘需求最高,达到23.6%;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均在22%,东北地区内新兴产业的占比则相对较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新兴产业需求占比较高。京津冀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占比21.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招聘需求量占比达到72.9%;长三角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占比超过25.4%,其中高端装备产业(17.0%)和新能源产业(8.2%)的人才需求占比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更高;珠三角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占比达到2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3.6%)人才需求占比相较其他经济圈更高。
八大新兴产业巡礼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具有资本技术及知识高度密集、产业附加值高、辐射带动性强等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引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网进程,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投资持续增长,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成为新能源投资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日益成熟。新能源是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方向。
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一是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二是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三是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四是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
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使用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合成或制备的材料,具有高性能、高功能、多功能,对传统材料改性从而使得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新材料领域将涌现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高端装备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结合;二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三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装备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从全球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加快引领全球市场。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产业是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双重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目前中国绿色环保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驱动力已经从政策和投资向政策、市场、技术、资本转变,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绿色环保产业涉及能源、环保、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政策的加强,绿色环保领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将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九大未来产业巡礼
元宇宙
顶层设计:政府从宏观角度为元宇宙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尤其在金融交易体系、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给出明确定调和指明方向。市场培育: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元宇宙发展规划,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措施,制定未来执行计划。产业联盟:建立与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盟合作关系,以打造元宇宙产业链联盟,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技术研发:学研界主要开展底层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注重底层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用户层面:企业重点关注元宇宙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对日常经营、生产和管理等效率的提升与成本效益;个人用户主要关注消费级的交互设备等。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脑电采集软硬件厂商,包括用于监测和处理大脑信号的芯片、传感器等,因行业处研发投入阶段,类脑器官等科研工具也值得关注,构成了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核心支撑;中游主要是脑机接口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包括脑机接口设备制造商、针对特定场景应用的产品、解决方案、脑电采集及实验数据平台,主要为学研界与企业本身;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游戏娱乐、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界、企业和个人用户。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航空航天、汽车、化工、金融和生物制药等行业领域带来了革新与突破。目前,量子信息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美国城市(集群)有4个,欧洲城市(集群)有6个,亚洲城市(集群)有5个。这其中,中国城市(集群)有4个。
人形机器人
围绕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到终端应用落地,人形机器人的全产业链迅速发展,应用范围持续拓宽。未来,随着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同步、创新成果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的推进,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软件平台,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执行器、减速器、控制系统、驱动器等,成本占比最高、技术难度大,具备较高的壁垒。产业链中游为人形机器人的本体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产业链下游为场景应用,目前较有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主要是制造业、航天探索、生活服务业、高校科研等,已应用场景包括物流仓储、汽车自动化、巡逻等领域。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感知和动力系统等方面的突破,人形机器人性能得到全面提升,成本逐渐下降,部署步伐加快,相关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将全面覆盖从制造业到医疗、救援、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