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分析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和设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能量存储起来,并且根据特定应用需求释放能量。其中,电化学储能指通过电池所完成的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的过程。电化学储能的额定功率和存储电量较为灵活,可以用于新能源消纳、峰谷价差套利、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等领域。
行业主要应用领域
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电力调峰、频率调节和黑启动等。通过储能系统,可以平衡电力供需,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通信基站:在通信基站中,电化学储能设备用于备份电源,确保在电网故障时通信服务不中断。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优化通信基站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需要不间断的电力供应,电化学储能系统可以作为备用电源,确保在主电源故障时仍能维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帮助数据中心优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效。
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中,电化学储能用于列车牵引和制动能量的回收与再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提高整体能效。
人工智能和工业应用:储能系统在人工智能和工业应用中用于平滑电力波动,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提供紧急备用电源,保障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
军事应用和航空航天: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电化学储能系统用于应急电源和特殊环境下的电力供应,确保设备的连续运行和任务的成功完成。
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65亿美元。在区域分布上,北美增长速度最快,占全球新增量的40%,主要得益于政策补贴和大规模储能电站的建设;欧洲需求稳健增长,光储结合推动了家庭储能的普及;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装机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5%,继续领跑全球储能市场。
2024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661亿元,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达98%
。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主要由锂电池企业主导,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是行业领先者,凭借强大的电池技术和生产能力,主导着大规模储能系统和分布式储能市场。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96.82亿元,近四年复合增速高达119.32%。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03.3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到48.18GW/107.86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129%,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42%。
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储能电池产业链涵盖了上游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安装、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上游主要为电芯原材料和电池生产设备,其中电芯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部件。中游则主要为储能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系统集成安装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储能电池系统的核心部分。下游则主要为不同应用场景的运维服务等,如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以及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备用电源,还有为机器人系统供电,保障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稳定运行等。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电化学储能行业的重点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派能科技、鹏辉能源、中天科技等。这些企业在电化学储能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技术创新、市场布局和业务扩展方面表现出色。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是中国最大的电化学储能企业之一,注册资本超过20亿。公司在储能电池市场和电池管理系统市场中排名领先,销售布局广泛,覆盖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电化学储能行业的营收为288.25亿元,同比增长3%,毛利率为28.87%。
派能科技
派能科技在电化学储能行业也有显著影响力。公司销售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南非、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美国、捷克等。派能科技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表现出色。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4.12亿元,同比下降53.69%。这主要是受到宏观环境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政策持续退坡、海外下游企业持续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导致家庭储能市场需求较上年同期阶段性放缓,公司产品销售量同比下降。
鹏辉能源
鹏辉能源同样是电化学储能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鹏辉能源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鹏辉能源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48亿元,同比下降1.60%。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75亿元,同比增长37.37%,但环比下降13.84%。
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也是电化学储能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在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商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天科技的市场布局和业务扩展策略使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根据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报,中天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43.16亿元,同比增长4.78%。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长时储能市场增长: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提高,长时储能的需求显著增加。2025年,长时储能市场将迎来大规模增长。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特别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调峰等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新型储能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推动新型储能安全预警技术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在技术路线方面,磷酸铁锂电池依旧是主流技术路线,但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正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向商业化阶段过渡期。此外,热储能和氢储能也在不断研发中,旨在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电力系统的转型,长时储能的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广泛。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长时储能市场的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