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水行业市场规模、产业链、政策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
供水行业是指为居民、企业和公共设施等提供水资源的基础设施服务行业。其稳定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
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供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22年中国供水市场规模已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至1.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6%左右。
从城市供水来看,城市供水是供水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不断扩大。
从农村供水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提高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供水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工业供水来看,工业用水是供水行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之一。随着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严峻,工业供水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行业产业链分析
供水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部分。
上游
供水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如塑料、钢材、铜材等。这些原材料用于生产供水管道和其他相关设备。例如,塑料管道如PB管、PE管、PPR管、PVC管等在供水系统中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具有节能环保、耐腐蚀、价格低廉和施工简单的优点。
中游
中游部分涉及水务设施建设、水务工程施工和水务项目运营维护。这包括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环节。自来水供应是供水行业的核心,确保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和企业能够获得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污水处理则是为了保护环境,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防止水体污染。
下游
下游部分主要是水务终端市场,包括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供水行业直接服务于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同时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用水。此外,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利用也是下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要求,与供水行业密切相关。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均从不同角度对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要求,间接影响了供水行业的发展。
《云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由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旨在科学合理核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机制,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竞争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供水行业的竞争格局可以分为四个竞争梯队:
第一梯队:企业的营业收入在200亿元以上,包括北控水务集团和首创环保。
第二梯队:企业的营业收入在100-200亿元之间,包括中国水务和瀚蓝环境。
第三梯队:企业的营业收入在50-100亿元之间,包括碧水源、光大水务、兴蓉环境和洪城环境。
第四梯队:企业的营业收入在50亿元以内,包括创业环保、绿城水务和节能国祯。
重点企业分析
北控水务集团:毛利水利接近50%,处于领先地位。
创业环保、洪城环境和兴蓉环境:水务业务盈利能力较强,业务毛利率均达40%以上。
首创环保和碧水源:综合实力处于业内第一梯队,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
三达膜、顺控发展和国中水务等企业处于第三梯队。
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第一梯队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北京地区,第二梯队企业集中在广东地区,第三和第四梯队企业较为分散,涉及天津、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区。具体来看,广东和江苏的水务发展能力较强,城市和县城合计供水量、污水处理量和再生水利用量均位居前列。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智慧水务的推进:智慧水务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技术深度融合,发掘数据价值和逻辑关系,推动水务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智能化、数据资源化、管理精确化、决策智慧化等,最终实现“自主进化”的目标。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供水行业正在积极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此外,智慧水表和智能抄表系统的应用也在推动供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饮用水的品质和口感要求日益提升,推动了市场向高端化、多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政策支持与监管加强:政府不断完善饮用水相关标准和监管体系,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供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