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行业发展背景、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驱动因素分析
海洋油气工程指利用工程技术在海洋环境下进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及输送的综合性领域,涵盖海洋勘探、海底开发、油气生产、输送系统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环节,是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海洋能源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美国、欧盟、英国等相继推出海洋能源新战略,创新发展各类海洋能源开发新技术,加快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海洋能源资源绿色开发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海洋经济竞争和能源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
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我国海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根据全国石油资源调查、国家气候中心等数据统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总量约392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量约5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颁布的《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多项政策规划中提到,我国将着力推进陆域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建设南海近浅海油气田,稳步推进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大力支持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储运加工综合利用、下游新材料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我国远洋石油及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全力发展国内海洋油气开发产业,稳价保供,维护国家油气资源市场安全。
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原油6550万吨、天然气262亿立方米),连续六年贡献全国原油增产量的70%以上;2025年预计原油产量将达6800万吨,天然气突破290亿立方米。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约2096亿美元(连续四年增长),2025年预计增至2200亿美元;南美、中东地区为增产主力。
中国深水勘探开发技术不断突破,实现全海域3000米深水开发能力,自主研发“海基二号”导管架平台、“璇玥”系统(全球首创技术)。深水装备国产化率逐步提升,但水下钻采设备仍依赖进口;2024年移动钻井装备利用率达93%,起重船、铺管船利用率超70%。
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海洋油气装备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综合体。该行业主要分为上游设计单位和原料及零部件提供企业、中游的装备制造企业以及下游的油服企业和油气运营商。市场竞争主要受到油服企业和油气运营商的影响较大。
海油工程:海油工程是国内唯一的大型海洋油气工程总承包公司,负责国内各海域两百余座海洋油气田的工程建设。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99.54亿元,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增长33.38%。海油工程以设计为龙头的EPCI总包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国际市场中展现出卓越的竞争力,实现了从工程分包商到工程总包商的历史性跃升。
中国海油:中国海油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205.06亿元,同比增长0.9%;油气销售收入达3556亿元,同比增长8.4%;归母净利润1379亿元,同比增长11.4%。公司成功穿越油价周期,聚焦核心主业,强化油气资源的增储上产步伐,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环节:设计单位、原料及零部件提供企业。这些企业提供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中游环节: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负责设计和生产海洋油气装备,包括钻井平台、采油设备、油气处理设施等。
下游环节:油服企业和油气运营商。油服企业提供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服务,而油气运营商则负责油气的运输、加工和销售。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资源潜力与战略需求
全球34%的石油和44%的天然气资源位于深海,我国南海55%的油气储量集中于深水区,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2023年需求量达7.56亿吨),海洋油气产量贡献全国原油增量的70%以上,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方向。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国产装备在超深水领域实现突破,如“深海一号”项目攻克1500米水深铺管技术,推动开发能力向3000米深海延伸。
政策与资本支持
海洋油气开发被纳入能源安全战略,政策明确要求提升装备国产化率及深海资源开发能力。2024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达2096亿美元,国内企业如海油工程通过国际总包业务转型,推动资本支出持续增长。
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
工业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推动能源需求激增。
绿色低碳转型
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工程落地,推动低碳开发技术商业化,符合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