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产业现状规模、驱动因素、产业链、重点企业及趋势方向分析
智能眼镜是集成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传感器及通信技术的可穿戴设备,融合传统眼镜形态与智能化功能(如语音交互、实时翻译、环境感知、健康监测等),核心定位为AI大模型移动终端的硬件载体。
行业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到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
全球市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为882.8万台,同比增长225.6%;AR/VR设备出货量预计为569.0万台,同比下降23.9%。
中国市场: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为216.5万台,同比增长178.4%;AR/VR设备出货量预计为74.2万台,同比增长38.1%。
到2035年,AI+AR智能眼镜有望实现传统智能眼镜的替代,并与智能手机的规模相当。预计2035年AI智能眼镜销量将达到14亿副,渗透率约为70%。
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智能眼镜行业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
首先,技术进步是推动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与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智能眼镜的交互能力和实用性。AI大模型的成熟使得智能眼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用户的指令,而AR技术的突破则增强了智能眼镜的使用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信息展示。此外,智能眼镜的硬件配置也在不断升级,例如搭载高性能芯片、提升续航能力等,这些都使得智能眼镜在功能上更加完善和强大。
其次,国家补贴政策对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将智能眼镜纳入补贴范围,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刺激了市场需求。这种政策支持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还促进了智能眼镜的普及和应用。
最后,市场需求增长是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需求的增加,智能眼镜作为新兴的消费电子单品,其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在5月和618期间,AI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了7倍,显示出市场的强烈需求。此外,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从办公、娱乐到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零部件
光学显示系统:MicroLED与纳米微晶玻璃技术提升透光率与抗摔性,占硬件成本约33.54%(如蓝思科技的镜片方案)。
芯片与存储:骁龙、地平线等厂商竞争低功耗AI芯片,佰维存储面向AI眼镜的高价值存储产品进入批量交付阶段。
交互组件:手势识别、眼动追踪传感器及柔性电路板(则成电子相关产品已形成规模出货)。
中游整机制造
品牌格局:MetaRay-Ban以225万台销量主导海外市场(2024年),国内华为、雷鸟、小米等厂商通过差异化功能抢占份额(如华为智能音频眼镜、雷鸟V3拍摄眼镜)。
制造难点:重量需控制在50g以内(MetaRay-Ban仅49g),需平衡功能集成与功耗管理。
下游应用生态
消费级场景:实时翻译、AR导航、健康监测等高频功能成标配。
专业级应用:工业维修三维建模、医疗手术导航等B端需求崛起。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谷歌:谷歌在智能眼镜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他们与XREAL合作推出了ProjectAura新一代AR眼镜,并计划未来发布更多智能眼镜产品,旨在进一步抢占人工智能增强设备市场。
苹果:苹果公司也在积极研发智能眼镜,旨在通过AI赋能抢占市场先机。
小米:小米已经发布了MIJIA智能音频眼镜2,并计划推出新款AI智能眼镜。
XREAL:XREAL是AR眼镜领域的领先企业,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雷鸟创新:雷鸟创新是中国AR眼镜行业的创新企业之一,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理念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Rokid:Rokid也是中国AR眼镜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其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INMO:INMO是另一家在中国AR眼镜市场中表现突出的企业。
歌尔股份:歌尔股份在智能眼镜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系统集成和终端制造。
创维数字:创维数字也是智能眼镜产业链中的重要企业,涉及系统集成和终端制造。
立讯精密和亿道信息:这两家公司主要负责智能眼镜的代工制造。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分析
发展趋势与方向
技术突破:
2025-2027年:MicroLED量产加速,视场角扩大至120°(如HoloLens3)。
AI眼镜集成健康监测(心率/血氧)成标配。
场景深化:
支付革命:Rokid与支付宝合作落地“看一眼支付”。
工业元宇宙:AR眼镜成数字工厂核心交互终端。
形态进化:
从“功能叠加”转向“无感化智能器官”(融合脑机接口/触觉反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