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气苏打水行业现状、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发展分析
无气苏打水是苏打水的一种类型,不含二氧化碳,以碳酸氢钠水溶液为基础,添加非糖类口感调节剂及食用香精,pH值稳定于7.5-8.5之间。其生产工艺要求严格,不含防腐剂和稳定剂,具有弱碱性特征,可辅助平衡体内酸碱度、中和胃酸。
市场规模分析
截至2024年,中国无气苏打水市场规模达112.87亿元,同比增长13.2%。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健康消费趋势
无气苏打水凭借“0糖0卡+弱碱性”的健康标签,在消费者对健康饮品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成为无糖化趋势中的热门品类。元气森林等品牌通过提升天然矿物质含量(如将矿物质含量提升至300mg/L)和添加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进一步强化健康属性。
环保意识提升
环保需求推动品牌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生产模式。
产品创新与跨界融合
品牌通过包装革新(如巴黎水瓶装设计)、场景拓展(如鸡尾酒基酒场景)以及跨界合作(如奈雪的茶推出气泡柠檬茶),推动消费频次增长,形成“健康功能+场景创新”的复合增长模式。
消费者偏好转变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零售渠道扩张带动需求增长,同时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认知提升,促使天然苏打水占比逐步提高。尽管天然苏打水价格较高,但其稀缺性和健康价值仍吸引部分消费者。
上游原料供应
无气苏打水生产所需原料主要包括碳酸氢钠(NaHCO₃)、纯净水、非糖类口感调节剂(如AK糖)及食用香精。部分天然产品还含有微量元素(如硼、铁、锌等)。
中游生产加工
生产环节涉及配方研发、生产加工及包装设计。技术要求包括pH值稳定控制(7.5-8.5)、气泡持久技术(保气时间延长至7天)以及罐装等即饮包装工艺。
下游销售渠道
主要通过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及即时零售渠道销售。2023年数据显示,便利店渠道占比32%,电商平台占比25%,罐装产品占比提升至35%。
行业痛点分析
消费者认知混淆
由于线下市场天然苏打水陈列较少且价格较高,消费者易将人工苏打水与天然苏打水混淆,导致"人工苏打水=苏打水"的认知偏差。同时,部分品牌在宣传中强调"0糖0脂0卡"等特性,反而弱化了天然苏打水的天然属性,加剧了市场认知混乱。
产品定位模糊
行业存在"困局":部分企业将无气苏打水定位为饮用水类别,与瓶装水巨头竞争,导致市场定位偏差。实际上,无气苏打水应作为功能性饮料切入市场,突出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健康的特性。
市场竞争压力
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百事)凭借资金和渠道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如娃哈哈、名仁)则通过差异化口味和本地化策略竞争。高端产品(单价8元/瓶以上)占比提升,但本土品牌在天然香料萃取和微气泡技术上仍存在差距。
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无气苏打水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共存的状态,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怡泉)、百事可乐等凭借品牌优势和渠道布局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而本土品牌通过差异化产品策略展开竞争,例如屈臣氏、娃哈哈等企业推出天然苏打水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
可口可乐(怡泉):依托国际品牌影响力与渠道优势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百事可乐:通过产品线扩展巩固市场份额。
屈臣氏:凭借本地化运营策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娃哈哈:推出功能性苏打水产品满足健康需求。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健康功能延伸
随着健康消费升级,无气苏打水将进一步强化“0糖0卡”的健康标签,并拓展功能属性。
场景创新与高端化
高端产品将通过定制化包装(如星座限定款)和跨界联名(如鸡尾酒基酒场景)提升溢价。
渠道变革与效率优化
DTC模式(DirecttoConsumer)将降低渠道成本,预计可使渠道费用率下降至15%。同时,与咖啡茶饮跨界融合(如奈雪的茶“气泡柠檬茶”单品年销量超500万杯)将形成新消费场景。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