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制氧机行业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和方向分析
医用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吸附、膜分离或变压吸附(PSA)等技术,从空气中提取高纯度氧气(氧浓度≥90%),用于医疗场景的专业设备,核心功能是为患者提供稳定、安全的医用氧气支持,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其产品类型涵盖便携式医用制氧机(适合家庭、户外急救)、固定式医用制氧机(用于医院病房、氧疗中心)及大型集中供氧系统(适配医院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需符合《医用制氧机》(GB/T10080.1-2022)等国家标准,确保氧浓度、稳定性与安全性达标。
发展现状与市场规模
全球医用制氧机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技术从传统分子筛型向智能便携型升级。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85亿美元,中国作为主要生产与消费国,规模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12%-15%。国内市场中,医院端需求占比超60%,随着家庭氧疗普及(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氧疗),家庭端市场增速显著,2023年同比增长28%;便携式医用制氧机因适配户外急救、老年旅居需求,成为细分增长亮点,市场占比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25%。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老龄化与慢病高发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需长期氧疗的慢性病患者超1.5亿人,家庭氧疗需求持续释放;同时,新冠疫情后,医疗机构对重症患者氧疗设备的储备需求增加,直接拉动市场增长。
医疗资源下沉
国家推动基层医疗建设(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基础氧疗设备,2023年基层医疗采购医用制氧机金额同比增长35%,填补了下沉市场供给缺口。
技术升级与消费升级
PSA技术优化使医用制氧机体积缩小、噪音降低(从60分贝降至40分贝以下),便携式产品续航提升至8小时以上;同时,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家庭氧疗从“治疗需求”向“保健需求”延伸,推动产品渗透率提升。
应用领域
医疗机构
医院病房、ICU、手术室配备固定式制氧机或集中供氧系统,为术后恢复、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氧疗支持;急诊科、救护车搭载便携式制氧机,满足急救场景下的即时供氧需求。
家庭氧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患者通过家用制氧机进行长期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降低急性发作风险;亚健康人群、老年人也通过低流量吸氧改善睡眠、缓解疲劳。
特殊场景
高原地区医疗机构、户外急救团队配备高海拔适配型制氧机(可在海拔5000米以上正常工作);养老机构、康复中心批量采购制氧设备,为老人提供日常氧疗与应急保障。
行业壁垒
资质与合规壁垒
医用制氧机需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企业需通过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内注册审批周期长达1-2年,新进入者需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满足合规要求。
技术与研发壁垒
PSA分子筛性能(吸附效率、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产品质量,核心技术被德国林德、美国派克等企业掌握;便携式制氧机的小型化、低功耗设计需长期研发积累,中小企业难以突破技术瓶颈。
渠道与品牌壁垒
医院采购倾向选择有成熟案例、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如鱼跃医疗、迈瑞医疗),新企业难以进入公立医院采购体系;家庭市场中,消费者更信任经过长期市场验证的品牌,新品牌获客成本高。
政策汇总
国家层面,《“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完善基层医疗设备配置,支持氧疗设备普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强化医用制氧机生产、销售全流程监管,打击伪劣产品。地方层面,广东、江苏等省份将家用医用制氧机纳入医保耗材采购目录,降低患者负担;西藏、青海等高原省份对高海拔适配型制氧机采购给予20%-30%补贴。
产业链
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提供PSA分子筛(如日本武田、中国建龙微纳)、压缩机、氧浓度传感器;中游是设备制造商,负责产品研发、生产与组装;下游涵盖医疗机构(通过招标采购)、零售渠道(药店、电商平台)与家庭用户,第三方医疗服务商(如氧疗服务公司)提供设备租赁与维护服务。上游分子筛质量决定产品性能,下游医疗政策推动中游企业向基层市场倾斜。
竞争格局、重点企业及市场份额
市场呈现“头部集中,细分竞争”格局。国内头部企业中,鱼跃医疗凭借渠道优势(覆盖80%以上药店),占据家庭医用制氧机市场35%份额;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依托医院端资源,在医疗机构集中供氧系统领域市占率超40%;国际企业如飞利浦、欧姆龙,在高端便携式制氧机市场占据20%份额,但国内企业在性价比上更具优势。中小企业主要聚焦区域市场,在基层医疗与家庭低端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行业痛点
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低端家用制氧机功能、外观相似,企业依赖价格竞争,毛利率从2020年的35%降至2023年的25%,制约研发投入。
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高端PSA分子筛、高精度氧浓度传感器仍部分依赖进口,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交货周期与成本稳定性不足。
服务体系不完善
家庭用户对制氧机维护、氧疗方案调整需求强烈,但多数企业缺乏上门服务能力,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人员操作、维护设备,影响设备使用效率。
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分析
智能化与远程化
未来医用制氧机将集成物联网模块,实现氧浓度、使用时长实时监测,通过APP向医生、家属推送数据;远程运维系统可自动诊断设备故障,降低上门维护成本。
便携化与场景化
针对户外急救、高原旅行场景,开发超轻型便携式制氧机(重量≤1.5kg),搭配太阳能充电功能;针对儿童患者,推出卡通外观、低噪音的专用制氧机,提升使用舒适度。
国产化与高端化
推动PSA分子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预计2025年国产率超70%,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研发高浓度(95%以上)、高流量(10L/min以上)制氧机,满足重症监护、高压氧治疗等高端医疗需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