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气凝胶行业现状、应用领域、行业痛点及趋势方向分析
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由胶体粒子或高聚合物构成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内部90%为空气,具备超轻、防火、防水、隔热、耐腐等特性。其孔隙率高达80%-99.8%,密度低至0.003-0.200g/cm³,热导率可低至0.014-0.020W/(m・K),是目前已知热导率最低的固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对隔热、保温、轻质化要求严苛的领域。
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高温管道、设备保温,降低散热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占行业需求40%,如化工、钢铁、电力行业。
建筑领域:外墙保温、屋顶隔热,提升建筑节能性能,减少空调能耗,实现冬暖夏凉,在北方建筑保温板、南方建筑外墙涂料中应用广泛。
新能源汽车:电芯隔热片、电池组防火涂料,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车辆安全性,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合作紧密。
航空航天:飞行器舱室、宇航服夹层,实现轻量化与高效隔热,保障设备与人员安全,如“长征五号运载系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应用气凝胶隔热材料。
市场规模
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22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7.0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4%。2019年我国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市场规模为11.23亿元,2014-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40.24%;气凝胶制品市场规模为15.56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3.43%,远超全球增速。预计2025年全球气凝胶行业市场规模将远超22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双碳”目标推动:二氧化硅气凝胶可降低40%-50%的工业高温输送散热损失,在工业、建筑等领域全面使用,可降低全国能源消耗5%以上,契合全球节能减排趋势,政策大力扶持,需求持续增长。
新兴应用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气凝胶用于电池隔热,提升安全性,如小米SU7电池采用165片气凝胶;消费电子领域,满足轻薄化、高效散热需求,带动市场扩容。
性能优势凸显:相较传统保温材料,气凝胶保温效果更好、使用寿命长(10-20年)、厚度薄(为传统的1/3-1/4),逐步替代传统材料,扩大市场份额。
行业壁垒
技术壁垒:制备工艺复杂,需攻克溶胶-凝胶控制、干燥过程收缩控制等技术难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新企业难以突破。
资金壁垒:高端生产设备昂贵,超临界干燥设备单套造价超千万元,且前期研发、生产线建设需大量资金,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
认证壁垒: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对产品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需通过严格认证,如ISO质量管理体系、FDA认证等,认证周期长,增加企业进入难度。
行业痛点
成本较高:原材料、设备、工艺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偏高,限制大规模普及,尤其在对价格敏感的民用市场。
标准不完善:行业缺乏统一产品质量、性能测试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信任度与健康发展。
应用技术服务不足:下游企业对气凝胶应用技术掌握有限,企业需加强应用指导、定制解决方案,以拓宽应用边界。
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降本增效:研发新型原材料、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提高产品性价比,扩大市场规模。
高端化:开发高稳定性、高机械强度产品,满足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精尖领域需求。
定制化:根据不同行业、场景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不同规格设计专属气凝胶隔热产品。
多元化应用拓展:向冷链物流、电子电器、环保(吸附污染物)等新领域延伸,挖掘潜在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