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历程及行业政策分析
乳制品是指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其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
行业发展历程
成长期(1949-1998年)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奶牛数量仅有12万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0.1万吨,行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牛奶消费开始普及,乳制品行业逐渐形成产业化。
快速发展期(1999-2008年)
1999年起,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人民对乳制品的需求出现极大地提升,其中主要细分领域液态乳市场以年均60%的增长速度保持快速增长,中国乳制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此阶段乳制品行业的产品种类仍然较单一,且市场出现价格竞争现象,导致乳制品企业竞相压低生鲜乳收购价格,但与此同时行业制订的收奶标准却在不断提升,致使生鲜乳的收购质量不断下降:
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包括“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
恢复期(2009年-至今)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以规范乳制品行业,农业部、卫生局等监督管理部门也加大力度对中国各类乳制品进行严格的全面检查,2009年至今,中国农业部坚持持续对生鲜奶监测三聚氰胺指标,每年组织全国42家质检中心对全国奶站进行两次全覆盖监测,累计达19万批次,连续9年抽检合格率100%。此阶段中国乳制品企业开始关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包括加大奶源投入力度、推广规模化养殖等,同时,伴居民收入的提高及电商平台的兴起,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高端化乳制品企业也愈加注重营销渠道的建设,未来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将引领乳制品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行业政策
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商务部发布《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四个总体目标、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等六项主要任务,以及食品及相关产品等九大领域,助力构建更为完善的食品等消费品安全标准规范。
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链上配套中小企业协同配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发挥质量标准品牌的牵引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完善管理、提质增效,加快向专精特新迈进。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发布《2023年黑龙江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采取“先配后补”的方式,鼓励规模奶牛养殖场使用优质的奶牛冷冻精液,改善奶牛的遗传品质,提升生鲜乳产品和质量。在政府相关机构验收合格后兑现财政补贴。
国家标准委等11个部门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8300亿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乳制品的需求量逐年攀升。2023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196.65万吨,同比增长6.7%,显示出行业生产的强劲增长。此外,乳制品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营养、便捷等不同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扩张。
行业现状和竞争格局
目前,乳制品行业的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伊利股份、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三元股份等。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各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态势。部分企业通过战略性收缩以保利润,而一些低温奶龙头企业也在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此外,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饲草饲料、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作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乳制品行业将继续向多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牧场管理和精准饲喂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奶源质量和产量。同时,乳制品的多样化发展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健康需求。此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融合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多种选择。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