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盐产业发展及壁垒、趋势分析
盐,百味之首,事关民生大计。盐自古以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过去长期实行官方专营。国家盐业体制改革后,作为盐行业龙头企业,中盐集团把创新行业价值摆在突出位置,不断释放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
食盐被誉为“百味之王”,是烹调必备调料,有助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但摄入过量的钠,会增加血压升高、心血管病风险。减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健康工程”。在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同时也提倡每人每天食用量不高于5克。
我国盐资源丰富,形成了东部的海盐区、中部的井矿盐区以及西部的湖盐区。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中,井矿盐、海盐、湖盐分别占比61%、22%、17%,国内食盐消费以井矿盐为主。
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食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17万亿元,同比增长6.2%。食盐市场的构成主要包括海盐、井矿盐和湖盐。2023年,海盐占比约23.22%,井矿盐占比59.55%,湖盐占比17.23%。食盐的主要消费领域包括工业盐和食盐,其中工业盐消费量占比较大。
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上游:主要包括盐矿和制盐所需的能源。盐矿是食盐的主要原料,而能源如煤炭、电力等在制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游:制盐企业负责食盐和工业盐的生产。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涉及到食盐的制造和加工。
下游:食盐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餐饮、食品加工和个人消费者等。此外,食盐还用于玻璃、制药和印染等行业。
进入壁垒分析
1、产业政策壁垒
制盐行业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根据《食盐专营办法》,中国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根据食盐资源状况和国家核定的食盐产量,按照合理布局、保证质量的要求,确定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食盐。
2、资金壁垒
新建制盐项目往往需要在建设初期便投入大型制盐生产设备装置,从而对潜在投资者构成较高的资金壁垒。
3、技术壁垒
虽然制盐技术相对成熟,但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仍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此外,环保生产也是当前的重要趋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
4、市场壁垒
食盐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大型企业如中盐集团、苏盐井神等通过兼并重组和产销一体化整合,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而,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食盐产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小、散、弱”的特点,市场集中度较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传统的大型盐业企业如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集团)、苏盐井神、鲁银投资、云南能投等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整体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传统大型盐业企业:中盐集团、苏盐井神、鲁银投资、云南能投等企业在食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新兴企业: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一些专注于低钠盐、有机盐等健康盐产品的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市场的新势力。
主要发展趋势
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盐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食盐行业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政策上逐步放开食盐批发和零售环节,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产销一体化整合,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生产效率。
产销一体化趋势:未来盐业产销一体化是趋势,市场集中度也会有所提升。政策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食盐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重要趋势。品质化、多元化和健康化是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趋势,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食盐行业的国际贸易前景广阔。企业应关注国际市场动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