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停车场行业发展背景及市场规模趋势发展分析
立体停车场行业是应对城市停车难问题而兴起的新兴产业,通过垂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拓展,实现多层停车,显著提高停车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该行业涵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多个环节,以机械式停车设备为核心,节省土地资源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发展背景简析
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传统地面停车位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2、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传统地面停车场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立体停车场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
3、交通拥堵问题:由于车辆增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地面停车场的寻找停车位的时间也成为导致交通拥堵的因素之一。而立体停车场可以提高停车效率,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缓解交通压力。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层面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要基本建成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
2022年7月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到,完善以配建停车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推进居住小区和机构停车位错时共享,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2023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突出,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研究。推广普及机械式、立体式、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
2024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在限定区域内开展自动泊车应用试点,完成不少于10个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每个停车场不少于30个车位支持自动泊车功能。
省市层面
天津——《天津市停车设施建设及秩序管理实施方案》提出了“四个一批”的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方案,即“激活一批、共享一批、新建一批、挖潜一批”,充分盘活现有设施存量,加快泊位增量。
河南——有效保障基本停车需求。利用居住区空地、地下空间、立交桥下等闲置地段挖潜泊位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结合片区综合治理和停车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出居民停车综合解决方案。
广东省——允许既有住宅小区增建停车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和规范的前提下,既有住宅小区内增加停车设施建筑面积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既有住宅小区内建设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免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既有住宅小区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停车设备的,应按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由业主共同决定,须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
浙江省——到2025年,力争全省建成停车位1120万个,其中公共停车位240万个,公共领域充电桩8万个以上。
发展停车装备制造。鼓励停车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机械式停车设备、停车充电一体化设备、智能停车诱导系统、ETC停车计费系统等研发。支持停车装备纳入首台套认定重点领域,经认定为首台套装备的产品,纳入首台(套)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推广采用。推动停车服务市场化改革,培育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停车服务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全球立体停车场市场规模大约为23.8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1.43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4.3%。在中国市场,智能立体停车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智能化发展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立体停车场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智能识别系统、自动计费系统、远程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立体停车场能够实现车辆的快速存取、自动计费和智能管理,极大提高了停车效率和用户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智能化将成为立体停车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绿色环保
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立体停车场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采用节能材料、减少能耗和排放、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将成为立体停车场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立体停车场所占用的空间可以通过绿化、屋顶花园等方式进行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实现停车与环保的和谐共生。
个性化定制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立体停车场也将朝着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适合自己的立体停车场解决方案。例如,商业综合体可以定制集停车、充电、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停车场,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跨界合作
未来,立体停车场行业将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例如,与房地产、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行业进行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化的停车解决方案。通过跨界合作,立体停车场行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