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及发展趋势分析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是指将畜禽活体转化为可食用的肉类产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涵盖了从畜禽的宰杀、分割、去毛、去内脏到肉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多个环节。
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全球屠宰和肉类加工市场规模大约为27.62百亿美元,显示出该行业的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71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1%。
未来几年,全球屠宰和肉类加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1%,显示出该行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国家政策扶持: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的关键一环,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有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健全行业法规制度,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消费升级推动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消费升级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保障了肉类产品的品质,拓宽了销售范围,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环节
上游环节主要包括畜禽养殖业。这一环节涉及生猪、牛羊、家禽等畜禽的养殖,为屠宰及肉类加工提供原材料。畜禽养殖业的健康状况、疾病防控能力以及养殖成本直接影响下游的屠宰和加工环节。
中游环节
中游环节是屠宰及肉类加工过程。这一环节包括畜禽的宰杀、分割、去毛、去内脏等初步处理,以及肉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中游环节的技术水平、设备先进程度和卫生标准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重要影响。
下游环节
下游环节主要是销售渠道。屠宰及肉类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多样,包括商超、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品质要求的提高,冷链物流和品牌化经营成为重要趋势。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是肉类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饮食需求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为加快推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健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法规制度,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如2023年4月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畜禽屠宰“严规范促提升保安全”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全国畜禽屠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屠宰产能向养殖主产区集聚,与养殖产能匹配度明显提高;落后产能有序压减,牛羊禽集中屠宰扎实推进,畜禽屠宰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畜禽屠宰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屠宰加工等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规模化、集约化:随着市场整合的加速,大型屠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能利用率。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和市场挑战,可能逐渐退出市场或被大型企业整合。
自动化、智能化:先进的屠宰设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及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正在逐步普及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屠宰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消耗。
环保化、可持续化:消费者对肉类生产的环境影响愈发关注,促使屠宰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利用副产品进行生物能源的生产,或推广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品牌化、产销一体化:屠宰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连锁经营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上游生猪养殖企业和下游销售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品质化的趋势。低脂、高蛋白、无添加的肉制品成为市场主流。
销售渠道多样化:肉制品的销售渠道包括餐饮店、超市、连锁店、菜市场、批发市场以及线上平台等。其中,超市和批发商销量占比最高,线上销售占比也在逐年提升,预计未来线上销售渠道将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商超渠道。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