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慧供热市场
供热作为能源消费的关键构成,其系统的绿色重构已然成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供热行业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正从传统的燃煤、燃气供热,加速迈向多能互补、智慧调控的新型能源体系,全方位朝着低碳化、智慧化方向大步迈进。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3年期间,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增长61%,供热能源消耗总量增长20%,供热碳排放增长17.3%。尽管能效有所提升,但绝对量的增长依旧给减排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供热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智慧供热未来展望》报告指出,采用清洁供热每替代1亿吨标煤,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6亿吨,供热行业潜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然而,当下传统能源在供热系统中仍占据主导。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表示,目前供热系统里热电联产占46%,锅炉占35%,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仅占19%。这样的能源结构不仅致使碳排放增加,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我国供热管网系统繁杂,不同年代管网并存,区域气候条件、敷设方式差异大,技术标准与质量参差不齐,给系统优化改造增添诸多难题。
面对重重挑战,供热系统向低碳化、智慧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近年来,供热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创新。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统计,智慧供热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不足200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2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慧供热市场。这一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供热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城镇供热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董重成指出,智能化技术为供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不稳定,基于AI和大数据的预测技术,能综合气象、地质等多源信息,大幅提升预测精度,保障可再生能源稳定应用。同时,AI技术显著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改善终端用能体验,推动清洁供热设备普及。
政策也大力支持行业技术创新。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明确清洁供热发展目标与要求。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构建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综合利用的供热体系。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拓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应用。今年7月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强调推动园区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以北京为例,根据节能减排目标,北京提出深入开展供热系统能源重构。规划显示,新建供热系统中可再生能源供热占比要达60%;2030年前,全市可再生能源供热总体比例要达15%。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企业创新积极性大增,北京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不断涌现,如数据中心余热供热、浅层地热能供热等。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预测,在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推动下,未来清洁能源在供热领域占比将大幅提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供热体系筑牢基础。《中国智慧供热未来展望》报告指出,北方城镇采暖面积增加、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速,以及淮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居民供热需求增长,将成为我国供热市场三大增长机遇。预计到2030年,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将达211亿平方米,单位面积供热能效提升29%。其中,清洁能源供热占比超50%,燃煤降至20%以下,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较2015年降低6%。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供热行业发展注入动力,也为中外企业开拓广阔市场空间。中国供热行业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部分,正迎来全面绿色转型机遇。借鉴丹麦及国际企业经验,对推动中国供热行业智慧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清洁智慧供热前景广阔,在政策、技术、市场多方推动下,将为我国能源转型、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贡献巨大力量,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