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大数据: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1978年增长40.6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40.5倍
电商大数据真实记录下近年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变化。昨日,京东发布数据,走俏的羊绒衫和进口海鲜,越来越大的电视屏幕,爆炸式增长的出境游……改革开放40年,品质化消费、升级型消费已成常态。
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到2017年达到2597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2.8倍。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从凭票供应、紧缺匮乏、刚需消费,跨入了品质消费的时代。
如今穿暖穿新衣早已不是问题,人们在衣着上的选择大大丰富、消费大大提升。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7年,国内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758元,比1978年增长40.6倍,年均增长10%。
而京东大数据显示,从材质到设计感、国际大牌到小众设计师,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追求美感和注重品位。京东上服装相关商品2018年销售额比2013年增长26倍,相关商品数量(SKU)增长20倍。
相比男女装外衣,近年来羊绒衫和女士内衣的销量增幅更加明显,京东大数据显示,2018年羊绒衫销量相比2013年增长了13.6倍,女士内衣销量增长9.4倍,超过男女装外衣的销量增速。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更加关注,穿着更加看重舒适健康。
服装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40年前,车城十堰的街头满是黑、褐、蓝色“制服”,工厂里统一发放的工作服可以穿上好多年,成千上万人穿着同一款服装,年复一年一个样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蓝黑到多彩,从中山装到喇叭裤、牛仔裤,到后来潮流按月更新、稍纵即逝,再到现在的个性化原则,改革开放40年来,车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透过衣着的变化来找到最直观的答案。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对衣着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是保暖御寒,显著特点是“一衣多季”、“自制或裁缝做衣”,农村居民尤为明显。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的棉布、化纤布、呢绒和绸缎合计为18.3尺,人均购买棉花0.4千克,人均购买毛线及毛线衣裤仅有0.02千克,人均购买胶鞋、球鞋和皮鞋仅有0.3双。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居民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758元,比1978年增长40.6倍,年均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12元,比1978年增长40.5倍,年均增长10.0%。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